【行業資訊】裝備制造業數字化的內涵、策劃與實施
發布時間:2021-08-11 文章來源:鴻宇科技 瀏覽次數:1430
1、前言
信息化技術已成為現代產業變革升級的發動機。“中國制造2025”明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已成為現階段中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主線工作。大型裝備制造業亦如此,要在信息化時代浪潮中保有話語權,必須逐步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1],助力企業轉型升級,打造良好創新基礎,提質增效,化解系統性質量風險,保證自身競爭力。
2、數字化對裝備質量管理的重要意義
我國裝備制造業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缺乏數據采集、分析的有效途徑,大部分還是以紙質資料作為載體,紙質的數據信息存在以下方面的缺點:
1.紙質工藝卡流轉慢,漏項風險較大,易丟失,且過程數據記錄個性化,記錄不規范、全面。一件產品,可能有多個零部件,工藝卡拆分流轉困難,常造成流轉卡與實物脫節,無法有效保證“三按”生產。出具報告時,個性化明顯,記錄版本多樣,數據未標準化、結構化,后期要提取、分析較困難。
2.數據的集成性低,信息傳遞效率低,檢索時間和人員成本高昂,無法快速追溯。裝備制造過程中會形成很多紙質數據記錄、報告,質量管理人員需耗費大量精力去收集整理,確認資料的合格性、完整性,工作效率低。而隨著產品的發運,資料被歸檔到檔案館某個角落,前期收集、記錄的大量數據便失去了它的價值,當產品在使用過程中出現問題,需要調查原因時,資料難以查詢。
3.質量資料歸檔、保存壓力大,質量證明書編制耗時耗力,重復性勞動多。大型裝備制造業,均需要專門的檔案樓宇歸檔產品資料,保存期有限,在倒運過程中遺失、損毀風險大,沒有備份,難以復原。質檢人員收集過程資料后,一般還需在原始資料中逐一提取信息,編制質量證明書,匯總成冊發送用戶審閱留檔,過程耗時耗力,且謄寫錯誤率高,影響企業形象。
當今企業設備越來越智能化,若生產不實現數字化,已很難適應現代化企業的發展需求,智能設備功效也難以完全發揮。不建立起產品質量數據庫,保證質量數據追溯,全生命周期質量管理只能是空談。我們的企業改進、創新同樣需要數據的支撐,卓越績效模式、六西格瑪管理、精益生產等方法運用,必須要有豐富的數據作為依托,才能有效分析、改進,促使生產過程的無縫銜接和企業間的協同制造,實現生產系統的智能分析和決策優化。因此,數字化是企業通往現代化的前提,必須提早規劃部署。
3、裝備制造業數字化的方向
大型裝備制造不同于簡單流水作業,其涉及材質、部件多樣,制造工序復雜,過程問題多變,生產數據繁雜,且自動化水平普遍不高。要實現數字化、信息化必須全盤規劃,精準落實,確保我們以最便捷、直觀的方式獲取產品的重要數據并分析使用。
1.技術文件資料的結構化
現代企業一般都有PLM、BOM等主流技術系統,但部分技術內容卻未標準化、結構化,系統間難以有效識別和自動調取。因此,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對源頭數據的結構化,給予它可識別的身份標識,這是實現數字化的基礎工作,保證系統間可以實現相互串聯和共享。制造工藝流程和產品設計信息,一般都是企業的生產主線,是數字化系統的主干,我們的生產過程執行都是以此為依據和指導,特別是生產工藝,作為我們生產的主線,應作為主干,生產過程數據要以此為依托,掛在各個生產節點上,實現全過程的質量管控。所以,主干上能自動調用的基礎數據越多越好,可以減少大量基礎輸入工作,提升使用體驗,切實保證數字化的推行。
2.控制節點的梳理和確認
根據產品的生產特點、難點及標準、體系要求,合理設置工藝流程控制點,既要保證對過程質量的有效監督,又不宜事事監管,確定關鍵節點做好把控,同時,保證生產的流暢。各個控制點,應設置數據錄入接口,檢查人員檢驗后應及時地錄入檢驗結果,生成報表,保證數據收集的便捷、及時、有效。前期需要統籌規劃,對各項檢驗要求、報表進行梳理和統一,同時,保證我們數據錄入的標準化、結構化,為后期數據的提取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是一個比較繁雜的基礎工作,是質量數字化的有效保障,一定要做實、做細。
3.評估基礎設施,必要設備更新換代,以智能化確保數據化的推行
數字化必然需要一定的設備支持,比如,一些繁雜、高頻工序的數據采集,單靠人工很難保證效率和準確性。因此,事前必須全盤規劃,對方案的可行性進行分析和試驗,比如,引入傳感、打碼、掃碼裝置,更換老舊設備實現參數自動提取等,若還是都靠人工錄入,那這只是記錄的電子化,不僅會增加了基層負擔,也有悖于數字化初衷,應先打牢自身基礎。若盲目開展數字化,規劃方向錯誤,最后可能難以推行,反而成為生產的負擔,將面臨前功盡棄的風險。
4.資源的整合調用,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每一個產品都有它的身份,從原材料的領用,到生產過程記錄,完工檢驗出廠,再到現場使用情況的反饋,都應該整合調用數據庫中,記錄保存,以便追蹤管理,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全生命周期質量管控,任意階段發現問題都能快速響應、分析處理,保證客戶滿意。同時,形成問題庫,有助于我們舉一反三,避免質量問題重復發生。因此,數字化的核心就是要確保系統間的串聯,打破以往數據孤立的格局,依托生產,整合資源,建立數據匯總分析中心。當然更重要的一步是確定公司生產要素,并對生產要素進行數字化轉換。比如,生產完成及時度問題,造成生產滯后的因素很多,常規可分為人(員)、機(器)、(物)料、(方法)法、環(境)等方面,各類產品可確定生產節點與要素,系統根據實際執行,統計各個要素的滯后程度,各個要素滯后也自有原因,生產過程中操作者應進行歸類記錄,以便系統自動識別,如此層層深入,便可形成直觀的報表及控制曲線,觀測生產癥結所在,結合精益工具的運用,便可實現針對性地改善,充分發掘出數據蘊含的價值。
5.依托專業團隊,加強部門合作,提升職工素養
裝備制造企業缺少專業的信息化人才,一般較難靠自身實現數字化,都需要依托專業數字化團隊。但企業不能只是簡單的外包,應有專人投入到數字化系統的構建中,主導團隊展開充分調研,及時傳達需求、解決問題。部門之間要相互協作和支持,切勿各自為政,要建立或引入信息化建設管理制度,形成完善的戰略管理體系。同時這也是我們數字化人才培養的契機,要保證后期整個系統的運作和維護。企業要不斷提升基層員工的數字化意識,表達推行數字化的魄力與決心,如此才能保證大家迎難而上,取得成功。
4、數字化過程中的難點及注意事項
數字化規劃中,我們應保證系統的以下性能和要求。
1.保證系統的適用性與先進性
需采用成熟可靠的硬件產品和軟件技術構建開發框架,保證系統運行穩定。系統設計要人性化、界面友好、具有可操作性、引導性、幫助性、容錯性等。因系統終端用戶是人,并且大多是基層工作人員,所以界面應盡量簡潔明了,權限分明。系統要具備較好的兼容性,系統功能使用不應受操作系統版本的限制,保證數據可跨平臺傳輸。
2.保證系統的開放性與集成性
系統應采用國際開放式標準技術,具備良好的接口開放性和快速的二次開發的特性。可采用松耦合構件技術方式,快速響應業務需求的變化,有步驟地支持系統的擴展完善和應用,適應公司未來業務變化、發展的需求。系統各層次的信息要能實現充分的交流和共享,各模塊之間功能和數據界定清晰,消除信息孤島。結合實際使用需求,充分考慮用戶數限制,并發數限制等條件。
3.保證系統的可靠性與安全性
合理的配置,保證系統的連續、有效穩定運行和快速響應。應考慮完善的數據與系統的容災備份實施方案及緊急恢復預案,確保數據不丟失。例如,采用雙機互備運行方式,提供安全的恢復手段,數據庫發生災難性崩潰導致數據丟失時,也可以根據備份進行恢復數據。當然,使用安全也不容忽視,若為保密數據,必須保證內外網分離,設置嚴格的角色認定程序,業務隔離,保障終端設備安全、生產控制系統安全和數據安全。
5、結語
企業數據化、信息化很難一蹴而就,需要基礎的累積,資源的整合,全盤的規劃,再通過精準、扎實地推進,才能逐步地實現,切忌操之過急,否則可能前功盡棄。整個過程會有曲折,但不應氣餒,堅定信心,扎實做好調研工作,聽取基層操作者的呼聲,并努力實現,以此打下良好的推進基礎,促使企業逐步走向數字化道路。
作者: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鍋爐股份有限公司 肖心偉 潘毅 葉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