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數字化轉型之未來
發布時間:2021-07-14 文章來源:鴻宇科技 瀏覽次數:1323
21世紀前20年,是中國厚積薄發的20年,經濟發展上的中國速度,扶貧道路上的中國溫度,對外關系上的中國力度,讓“中國夢”一步步走向現實,這已然超出世人的想象。面向未來,網絡提速、數字賦能、智能加持,數字化轉型還將產生更大的想象空間。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以濃墨重彩描述了數字中國的美好愿景,政治、經濟、技術、文化、社會都將被數字化的浪潮重塑,一個充滿科技感的數字明天正在悄然到來。
智能技術從“腦洞大開”到“走向現實”
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新應用新業態方興未艾,人工智能是未來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方向。未來,人工智能或有可能超越人類智能,徹底改變人類歷史。例如,生物醫療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可能會是翻天覆地的,生物科技的發展可能會出現“奇點”的領域。還有,著名的神經科學公司Neuralink宣布自己在“腦機”研究領域已實現重大突破。“腦機”就是利用一套接口系統將人腦與計算機相連接,讓使用者能夠直接通過意識與計算機實現交互。馬斯克最新發布的腦機接口技術,則是用一款名為縫紉機的探針設備,將只有人類頭發絲1/4細的線路與芯片植入人腦中。比起讓人從內心拒絕的傳統開顱植入芯片,馬斯克的“縫紉機”可以避開軟組織中的血管,降低大腦出現炎癥和損傷的風險。未來數年將知識芯片植入人腦或不難,人與機器融合或將成為現實。智能社會素養將是未來社會我們需要具備的基礎素養,也是未來人類永葆創新發展活力的源泉。
數字基建從“網絡互聯”到“萬物智聯”
隨著5G和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推進,適應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需要的信息基礎設施體系將逐漸形成,最終向“萬物智聯”演進發展。未來,我國5G業務將逐步應用于增強移動寬帶、超高可靠超低時延通信、海量機器類通信等領域,在大規模物聯網、工業自動化、遠程醫療等領域催生大量創新應用和業態,不斷改變數字社會連接方式、提升全社會運行效率。此外,作為互聯網重要的基礎資源,IPv6是發展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等新興技術和實現萬物互聯的基礎條件之一,與5G 一樣是數字化轉型的核心驅動力。未來,我國將圍繞IPv6關鍵領域開展技術攻關突破,不斷提升IPv6網絡質量和服務性能。基礎設施和基礎資源的突破發展及下一代互聯網自主技術體系和產業生態的加速形成,將為我國數字化轉型和數字治理提供強大支撐。
網絡文化從“圈層認同”到“價值凝聚”
自互聯網步入人類生活,時間和空間概念又一次發生了變化,地球逐步發展成為“村落”,無論何時、何地、何事,人們都可以通過網絡獲取相關資料,因為“連接”結識不同興趣愛好的人,因為“在線”形成不同的文化社群,因為共同興趣愛好和心理特征進而形成“圈層文化”,各自在相應的文化圈層中容易形成共識。我國約有7.7%的網民至少是某一個圈層文化的忠實粉絲,愿意根據興趣愛好投身其中,有著明確的集體身份認同,可見圈層已經逐步大眾化。然而,網民對信息的獲取被“精準化”,較易形成“信息繭房”,或者“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在建設數字文明的征程中要不斷前行,一方面鼓勵形成有特色的網絡文化,另一方面要引導形成社會價值共識,在繼承中國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善用和激發圈層文化內在創造力,破壁出圈,推動網絡文化蓬勃發展,讓數字激發的正能量和網民創造熱情融入人民整體文化生活。
數字經濟從“個體消費”到“產業縱深”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線上零售、線上教育、遠程辦公、視頻會議等應用表現亮眼,成為對沖經濟下行壓力的“穩定器”。在新技術和新需求的驅動下,在敏捷式開發、并發式迭代的支撐下,互聯網應用仍保持快速增長,不斷拓展覆蓋廣度和使用深度,助推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方面,5G、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融合將從消費端(C端)加速延伸至企業端(B端)、政府機構端(G端),催生大量個人級和行業級互聯網新應用新平臺。另一方面,農村鄉鎮用戶、低齡銀發用戶和海外用戶均將快速增長,既帶動網絡購物、網上支付、網絡娛樂等已有應用類型的使用率持續攀升,為互聯網企業貢獻較高市場收入,也將推動更多細分垂直應用出現,釋放互聯網企業的創造力。此外,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的持續創新將釋放巨大的發展潛力,推動未來產業釋放海量數字紅利,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據此,我國經濟結構將不斷向線上遷移,數字經濟占GDP的比重將持續上升,促使數字化轉型不斷加速,激發創新活力,釋放國內外需求,創造更多投資機會,拓展生產可能性邊界,形成比較優勢,在數字時代的國際競爭中占據制高點、贏得主動權。
數字社會從“扁平微粒”到“立體和諧”
當前,數字化正以不可逆轉的趨勢改變人類社會,社會扁平化、自組織、彈性就業等,都逐步成為現實,數字化已然成為推動社會“平臺化、扁平化、網狀化、微粒化”發展的驅動力,而社會關系的重構將進一步帶來社會分化,全面重塑社會治理模式和生活方式。在城市數字化轉型方面,通過數字化手段,基于巨量數據,對大型超大型城市進行高效管理,真正實現“智慧”的城市。未來的城市將構建起政府與人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全新運行生態。在農業社會,人類追求生存條件的改善;在工業社會,人類為追求最大的經濟效益而不惜破壞生態環境;而進入數字社會后,人類開始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更加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以數字生態的發展逐步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共同提高。
數字政府從“條塊合作”到“三跨五融”
隨著上網門檻的持續降低、上網技能的不斷提升及上網場景的日益豐富,互聯網存量市場和增量市場均將不斷拓展,推動數字紅利進一步釋放。龐大的網民群體從需求側為公共服務數字化轉型提供了不竭動力,圍繞人們衣食住行、教育醫療、就業養老等生活場景的公共事業將更加便捷高效,真正實現社會福利的普惠均等化。例如,數字化公共教育平臺將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范圍,惠及邊遠貧困地區學校;數字化遠程醫療平臺將加強對5G技術、全息影像技術、傳感技術等的運用,助力破解醫療資源總體供給不足等問題。在未來,我國政府將繼續從國家層面推動政府數字化協同建設,實現打造整體數字政府的目標。通過密切聯系國家各部委,充分吸納地方政府建議,統籌各部委之間、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需求,加快形成覆蓋全國、統籌利用、統一接入的數據共享大平臺,構建全國信息資源共享體系。同時基于具體的業務需求驅動,在全國范圍內推動數據開放和跨部門共享,實現數據的增值利用、創新開發和價值釋放。大力推動“數字政府即平臺”戰略,從國家層面建立數字政府服務質量、服務內容、數據共享等國家標準,助推實現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互聯互通。
作者:張曉
來源:“人民郵電報”,發布于2021年7月7日;數字經濟特色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