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四個“有為”與六個“數字化”
發布時間:2021-05-25 文章來源:鴻宇科技 瀏覽次數:1680
對企業而言,推動數字化轉型勢在必行,但困難重重,需要破舊立新的戰略設計,更需要循序漸進的策略部署。對企業而言,唯有堅持“有為數據、有為組織、有為決策、有為創新”的理念和目標,探索戰略、設施、資源、要素、業務、效益等方面的數字化路徑突破,逐浪于數字化時代的潮落潮起,才能有向陽而生、追光而行的希望。
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邏輯起點:四個“有為”
企業數字化轉型是企業充分運用數字技術,全方位重塑戰略思維、業務流程、組織架構和商業模式,構建以數據為核心驅動要素的價值創造體系,實現與客戶、員工、供應商、合作伙伴等利益相關者緊密關聯、價值共創的過程,從而確保企業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中獲得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增長能力。
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結果勢必走向數字化企業,即增長驅動力實現從資本、技術等傳統要素到數據要素,組織形態從垂直化領導到扁平化自組織,決策方式從經驗判斷到智能擇優,創新模式從串聯演進到并行迭代,這樣的企業在面對未來更多不確定性環境的變化中就具備了充分的適者生存能力。
當企業生產各流程、經營各環節、產品全生命周期實現廣泛連接和即時通信,其相互間傳遞的數據流動速度更快、開發成本更低、價值更鮮活,數據融入企業戰略、架構、治理、業務的程度更深,數據對企業的效率提升和全局優化的決定性作用也更加突顯。
隨著數據要素被納入企業資產核算、數據管理成為企業運作的基本能力,數據逐步取代技術,成為企業競爭的核心驅動要素,數據資源掌控的多寡、數據管理能力的優劣和數據應用的深淺關系著企業發展的未來。
數字技術構建形成泛在、及時、精準的信息交互方式,降低了交易成本,引發產業組織在管理、形態、流程、機制等方面的深刻變化。扁平化組織加速形成,打破傳統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架構,通過管理幅度的增加與分權,充分為個體賦能。柔性化組織加速形成,基于市場需求、環境變化和項目任務快速建立工作團隊的機制激發了員工的創造性,實現客戶需求實時響應。無邊界組織加速形成,基于跨領域、跨行業、跨主體的產業鏈平臺,推動創新主體廣泛參與協作,不再受既定的組織邊界束縛,充分激發個體創新潛能。
通過“數據+算法”的賦能,用數據決策正逐步替代傳統的經驗決策,即運用大數據分析手段,對數據資源進行挖掘和研析,從而形成決策建議與實施方案。《大數據時代》一書指出,大數據為探索未知、求解問題提供新的思維方法。與經驗決策相比,企業憑借更全面地掌握信息、更準確的發展定位,進而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數據驅動決策的依據更確切,精準度也就更高。比如企業通過電子商務平臺,詳細獲得所有購買過產品的用戶數據,能夠更有效地調整生產、開拓市場,決策效果要遠勝于傳統的基于少量樣本而進行的經驗決策。
數字平臺通過支撐創新資源的泛在連接、彈性供給以及高效配置,吸引多元主體參與企業的創新活動,促使創新協作在時空上交叉、重組和優化,從而激發更多的產品、業務和模式,幫助企業長立于不敗之地。企業也不再是唯一的創新發起者,而是引導消費者共同參與創新,推動以消費者為中心的逆向整合生產要素的創新流程轉變。企業進一步基于數字分析技術,將專業知識、基礎工藝、生產流程、行業經驗等共性的技術知識數字代碼化、組件模型化,促進行業知識的復用、共享和價值再造,大幅縮短新技術產品從研發到產業化的創新周期。
企業數字化轉型實施路徑:六個“數字化”
企業數字化轉型不是簡單的新技術應用,是戰略思維、組織架構、業務流程、商業模式等全方位的轉變,既是戰略轉型,又是系統工程,且“千企千面”,需要探索符合企業自身特點的實施路徑。
企業數字化轉型“六化模型”(資料來源:賽迪智庫整理)
企業領導層應當把數字化轉型作為系統工程,在理念統一、目標設定、路徑選擇、要素投入等方面進行統籌規劃、頂層設計和系統推進,建立一把手負責制的數字化轉型實施團隊,構建符合數字運行特點的組織機制和激勵機制,從體制機制層面保障數字化轉型變革創新的成功。主要包括:一是企業領導層主導推動數字化戰略實施,制定戰略規劃及行動計劃,并進行持續資金投入。二是開展扁平化管理,構建以項目(任務)為導向的自組織架構,促進員工參與不同團隊,最大限度發揮技能。三是提升員工數字技能,加強對技術創新人才、數字化應用型人才、數字化轉型管理型人才等的激勵,調動員工主動貢獻、共享收益的積極性。
企業充分運用5G、物聯網、NBIoT、云計算、邊緣計算等數字技術,推動硬件設施的系統、接口、網絡連接協議等向標準化升級,促使設施具備互聯互通和安全防護能力,形成支撐數字化轉型的基礎底座。主要包括:一是企業部署高質量專線、高速以太網及TCP/IP、TSN等信息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對設備、軟件、數據采集和應用等進行數字化改造,實現IT網與OT網融合泛在互聯和多源異構數據流轉。二是企業設施在互聯互通基礎上,產品與設備之間、不同的設備之間以及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間能夠實時聯通、相互識別和有效交流,確保對設施數據的邊緣采集和傳輸。三是企業利用專門信息安全技術保障網絡環境、數據采集、系統集成等方面的可用性、完整性、保密性檢測與管理。
企業基于“云基礎設施+云計算架構”搭建平臺,推動生產全過程設備、系統、物料等全資源通過虛擬化、結構化的手段向云端遷移,構建起巨大的資源池,支撐企業高效聚合、動態配置各類資源。主要包括:一是云平臺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的虛擬化。二是業務系統在云平臺上實現互操作。三是人、機、物、料、法、環等生產資料信息在云平臺實現匯聚。
企業可通過兩種方式搭建平臺:一方面,通過外部成熟平臺,采購設備管理、現場管控、客戶管理、融資租賃、供應鏈金融、能源優化等專業化服務資源,賦能自身業務流程的數字化升級。另一方面,企業可自建平臺,匯聚內外部、產業鏈上下游、跨產業鏈資源,推動基于平臺的資源匯聚,支撐數字化轉型的各類變革。
企業在平臺上對數據資源進行統籌規劃、統一存儲和統一管理,搭建算法庫、模型庫、工具庫,以各類數據融通支撐數據應用創新。主要包括:一是企業基于平臺對數據進行集中存儲,推進各類系統數據與系統分離,按照分級分類原則,進入基礎信息庫、業務信息庫等。二是企業利用平臺提供軟件工具,推動技術、工藝、方法、知識等顯性化形成算法、模型,并根據業務應用需求促進數據流動融通,經分析挖掘實現數據創新應用。三是企業基于平臺進行數據管理,完善數據采集、數據共享、數據資產化、數據開放利用規則,健全數據治理機制。
企業基于數據開放利用,推動基于數據驅動的研發、生產、管理、營銷、服務等業務流程的變革創新,逐步把數據作為價值創造的核心要素,形成新的數字業務和增值空間。主要包括:一是協同研發,企業搭建內外部開放式研發創新平臺,共建共享研發設計、工藝流程、質量檢驗、運行維護等行業共性知識圖譜和機理模型庫,開展基于數字樣機的智能仿真、虛擬試驗、交互體驗和學習優化。二是智能生產,企業推動裝備、產線、車間、工廠的智能化改造,打通生產現場數據流,促進生產制造全過程的全面感知、實時分析、精準執行和動態優化,實現生產物料精準配送、生產計劃按需調整和生產管理智能決策。三是數字管理,企業通過業務系統數據的彈性供給和按需共享,實現一體化柔性經營管理和企業決策的智能化,使經營管理更精準有效。四是場景服務,企業利用利用平臺開放交互能力,建立以用戶為中心的營銷場景,豐富服務渠道,創新服務模式,優化服務手段,快速、動態地響應用戶需求;更進一步推動數據的資產化運營,拓展跨界的增值服務。五是能力開放,企業通過搭建開發者社區等平臺環境,匯聚多方創新主體,推動以App為載體的平臺服務和能力的在線協同和交易,共同構建企業業務創新生態。
企業在創新、經濟和社會效益三個層面,實現效益增值和生態構建,促進價值創造機制的根本性突破。主要包括:一是創新效益,企業通過數字化,在提升核心技術創新能力、縮短研發創新周期、促進創新成果產業化等方面取得成效。二是經濟效益,企業通過數字化實現“兩增一減”,即節約成本、降低庫存、降低能耗等節本降耗效益,技術、規模、管理、配置等效率提升,產品質量升級、服務內容升級、品牌價值升級等效益增值。三是社會效益,即帶動社會就業等方面的社會責任和價值升級。
作者:賽迪智庫信軟所數字化轉型研究室主任 高嬰勱
來源:工業互聯網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