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篮球推荐预测-cctv5足协杯直播-中国足彩网首页官网-英格兰世界杯冠军|www.wsnxt.com

沈陽鴻宇科技有限公司

【行業資訊】【行業資訊】新發展格局下科技創新賦能產業鏈

發布時間:2020-11-09 文章來源:鴻宇科技 瀏覽次數:1901

今年5月以來,特別是全國兩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面對新技術革命和世界經濟格局新局面,必須堅持使科技創新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的第一動力,才能確保我國產業鏈穩定,加快雙循環順利運轉。

       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初衷就是借助科技創新來強化產業鏈中的價值鏈、企業鏈、供需鏈和空間鏈四個維度。四個維度協調有序,整體產業鏈才能均衡運轉,經濟社會的脈絡才能強健通暢。


       提升價值鏈的附加值。我國產業價值鏈條扁平化明顯,企業在價值鏈條低端過于重疊,同質化企業以規模生產降低價格與成本,依靠制造環節實現價值,缺少多環節銜接全球價值鏈,價值實現也相對低端,整體產業利潤普遍偏低,無法掌控行業話語權。特別在新冠疫情影響下,全球產業越來越重視彈性,價格低廉反而不是首要思考因素,因而更容易被他國企業所取代。通過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增加自主研發投入,在核心技術領域不斷掌握自主知識產權,改善我國價值鏈結構,有利于提高競爭潛力,增強我國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多元化、高層次銜接,打破技術壁壘,改變我國在全球價值鏈長期處于低競爭力、低附加值、低利潤的處境,增加國際競爭的話語權。


       促進企業鏈的延伸。新發展格局中的內循環重點在于“具有盈利能力的上游產業”。這表示在未來一段時期,要重點積極創造推動上游產業發展,為下游產業提供更穩定的收益環境。但從目前我國產業縱向結構來看,上下游產業之間很明顯存在技術斷層、技術瓶頸現象。許多企業因核心技術瓶頸問題,在自身產業上游領域還存在空白,限制了企業鏈向上游延伸的可能性。技術和研發是組成企業鏈條的重要部分,處于企業鏈的上游環節,為整個企業乃至整個單項產業提供原始動力。科技創新是產業發展的源泉,通過自主創新來完善企業鏈,扎實企業根基,向上突破,促進我國企業在國內、國外市場中具備更高層次的競爭力。


       加快供需鏈的調整。當前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是制約內循環的重要因素。低端的產品過剩,中端的產品供給單一,高端產品和服務依賴國外,使國內循環的需求市場無法得到滿足。在國際產業競爭中,我國許多企業依靠制造環節實現價值,缺少多環節銜接全球供需鏈。加上東南亞、非洲等地區的人口紅利持續釋放,給全球產業制造生產環節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因此迫切需要通過科技創新來帶動我國供需鏈調整,推動國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滿足國內消費升級,促進我國企業加快國內經濟循環。通過技術攻關提高產品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推動企業向上游產業發展,以完整的供給鏈條來應對全球經濟低迷時期的需求變化。


       加快空間鏈的擴展。從內循環視角來看,國內產業空間鏈要調整過去的東西部地區產業布局,發揮成熟區域對后發展區域的影響帶動作用,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從外循環視角來看,全球產業空間鏈出現明顯變化,國際產業鏈加快東移速度。雖然貿易全球化的趨勢不會改變,但區域貿易的強度被大幅削弱。因此我國以空間鏈調整換取時間自我提升發展,符合當前形勢要求。而在空間鏈調整的發展目標中,無論國內循環還是國際循環,核心產業、核心技術的升級是新發展格局的重點問題。以科技創新帶動技術更新轉移,均衡國內產業區域布局。應以科技創新補齊研發短板,躋身行業領先地位,破解全球區域貿易中下游產業不良競爭壁壘。


       一是梳理破解企業技術斷點,確保“點線面”融會貫通。破解企業“點”的障礙。以“補鏈、強鏈、延鏈”為目標,全面梳理現有產業鏈在關鍵環節和核心零部件方面存在的技術短板,尋找阻礙企業發展的潛在技術孤島,列出技術清單,強化自主研發,掌握更多自主知識產權,逐漸減少國外技術依賴。形成產業“線”的通暢。各產業中龍頭企業要發揮“領頭羊”的作用,深挖產業升級的阻礙因素,利用全省、全國、全球范圍內技術資源,進行產業鏈科技要素調整,優化科技資源的利用率,破解企業的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的技術屏障。由“領頭羊”企業在國內循環中完善產業縱向布局。完善國內“面”的循環。發揮我國制度優越性,將各產業的科技壁壘和技術優勢納入全國的科技大循環之中。組建國家級、省級實驗室研究體系,形成科技創新網絡,靈活配置科技資源,共享技術成果,逐步實現自主研發替代進口,從科技層面增強我國各產業鏈獨立性,增強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二是強化基礎研究支持力度,夯實多元投入機制。加強基礎研究系統戰略部署。完善基礎學科布局,加大對物理、數學、化學等重點學科的傾斜力度,鼓勵學科交叉基礎領域研究。優化國家基礎研究支持體系,發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指向作用,聚焦雙循環經濟發展需求和國家戰略發展的前瞻部署,廣泛開展應用基礎原創研究和前沿交叉學科研究。優化基礎研究人才隊伍。提高高校與科研院所科研自主權,鼓勵它們制定聯合培養計劃,允許合理規劃基礎研究,鼓勵協同合作,組建綜合性基礎研究團隊。同時加強實驗技術人才的培養力度,優化我國基礎研究隊伍機構。發揮國家“萬人計劃”等高層次人才引進機制,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研究者,支持長期從事基礎研究的優秀科創團隊。完善基礎研究配套保障。繼續推進國家級實驗室、基礎研究中心建設,鼓勵各省建立科技基礎研究基地,為基礎研究的長期性、探索性、風險性提供必要的運轉資金保障。同時引導地方、社會力量為科技基礎設施提供支持,拓寬企業與研究機構之間的科研橋梁,為基礎研究提供應用性實驗基地。


       三是堅持需求與問題導向,加速科研成果內循環。加快科技在產業鏈縱向落地。各實驗室、高校、研究院所等機構加強與企業聯系,充分發揮產學研深度融合優勢,推動基礎研究前沿化,應用研究成果化。整合各科研機構資源,形成“政府統籌資源,科技服務企業”的科技中介機構網絡。根據“點線面”技術需求脈絡,針對性疏通產業鏈條上各環節的技術堵點,加快企業升級。加快科技在區域橫向流轉。根據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布局,利用科技轉移實現地域產業結構優化。根據區域產業發展需求,加快產業中下游的環節向中西部遷移,將東部地區技術、經驗等復制遷移,拉動中西部產業由中低端制造環節加速升級,加大技術擴散的正向集聚效應。東部地區聚焦產業問題導向,利用優勢加大研發設計,進一步細化分工、深耕技術,強化產業鏈中的高端環節,增強價值鏈的附加值,逐步形成內循環的區域結構優化。


       四是加強科技體制改革,優化科技創新環境。優化科技創新制度環境。完善科研項目組織、申報、評審等制度,通暢審批流程,加強基礎研究、交叉學科研究、戰略性技術研究,注重團隊和創新能力的審查。調整評價體系,加強目標導向評審,強化過程評估機制。完善激勵機制、容錯機制,創造靈活度高、包容性強、積極性高的科技創新環境。優化科技創新市場環境。健全科技創新中人才、資本、技術、信息等要素的市場化機制。以各企業列出的技術難點“榜單”為導向,在全省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尋找技術人才。破解企業與研究機構人才、技術流動的制約屏障,擴大企業與研究機構的雙向渠道,實現科技要素根據供需進行市場化流動。優化科研成果轉化環境。加快“人才+成果”市場化配置,推動科技創新要素的自由流動,充分調動各類創新主體的積極性。樹立“以人才帶科技,以人才促轉化”的觀念,將科研成果與研究主體進行“綁定”,發揮科研人員熟悉成果的優勢,由科技人員深度參與或主導科技項目落地,以便提高技術成果的轉化效果與效率。


       五是積極參與全球科技合作,建設科技創新國際體系。積極參與和組織國際大科學項目。深入了解大科學項目運行方法,熟悉相關規則的制定規律,主動承擔科研任務。依據我國相關科技規劃,發起開放領域的國際大科學項目。扎實基礎研究,推進應用研究,側重芯片、醫藥、人工智能等核心領域、未來領域的科研攻關,全面提升我國在全球科技鏈的位置。搭建多元化人才交流渠道。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制定人才交流計劃,支持我國研究者參與國際重大科技工程,支持國外研究者參與我國發起的開放領域科技項目。對于特殊人才,堅持“一人一策”的原則提供基礎支持保障。同時完善政府間科技交流平臺,積極支持民間科技組織和國際學術組織開展科技交流活動。搭建國際創新合作平臺。繼續深化與科技大國合作交流,同時深入推進“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消減地緣政治關系的影響,加大與沿線國家或區域之間產業研發交流,升級科技合作層次,打造“一帶一路”協同創新共同體,共建互利共贏的技術鏈合作體系。


作者:楊豐全 ,中共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江蘇今日科技,原載于《學習時報》2020-10-28 A6版